檢驗技術自動化和檢驗方法標準化的不斷進步,讓我國醫學檢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。同時,臨床和患者對檢測的質量和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因此,如何突破現有實驗室效率的瓶頸,建立更加科學系統的實驗室管理體系,正成為檢驗行業關注的焦點。
1.借鑒精益管理理念,提高實驗室管理水平
“精益管理”旨在通過識別和減少所有無增值性步驟、提高工作效率,簡化整個流程。數據顯示,閑置樣品浪費了70%-94%的樣品周轉時間。通過精益管理理念和工具在實驗室管理中的應用,幫助實驗室管理者發現操作過程中沒有增值的環節,優化檢測流程,提供更及時、更優質的檢測服務。
2、轉變管理者思維,提升一線人員生產力
精益管理是全員參與的管理活動。管理者需要通過人員整合和流程優化帶來持續的成功。在精益管理中,如果只注重減少支出而不注重降低成本,最終會導致員工不滿、質量下降等潛在風險。對此,管理者必須轉變管理思路,把員工視為項目實踐的受益者,而不是簡單地指令的執行者,關注一線員工對自身成長和價值實現的需求。同時,鼓勵員工發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,提供一個開放的溝通平臺,有利于實現實驗室管理成果的雙贏。
3、建立長效機制,不斷推進精益管理
“精益管理”是一個循序漸進、不斷優化和改善的過程。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進,檢測效率的提高遇到了新的瓶頸,那就需要重新規劃和調整。“實施了三輪精益管理后,能明顯發現實驗室效率提升、浪費減少、差錯率降低,但若缺乏有效監督,那些問題又會‘死灰復燃’。”黃憲章教授指出,“結合實際,因時因地制宜,建立長效機制,讓‘精益’成為習慣,才能真正幫助實驗室不斷向高效、零缺陷檢驗邁進。”